站在历史激荡中的乌衣巷口,看芳草萋零,夕阳西下,那份物是人非的感慨,似乎能敲动每个人的心弦。年轻的我们未曾经历的,时间却铭记。
世事总是变迁,繁华终有尽时,但故事流传了下来。为风流人物煮酒,让寻常百姓赋诗,共谱一曲《乌衣巷》,唱尽世间沧桑事。
《乌衣巷》
唐·刘禹锡
朱雀桥边野草花,信阳毛尖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《乌衣巷》视频
《乌衣巷》翻译
这首刘禹锡的乌衣巷 古诗意思大致是:朱雀桥边有一些野草开花了,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。当年王导、谢安檐下的燕子,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。
《乌衣巷》注释
(1)朱雀桥:桥名,在金陵城外,乌衣巷在桥边。
(2)乌衣:燕子。
(3)巷口:里巷的出入口。
(4)寻常:平常。
(5)旧时:晋代。
(6)王谢:王导、谢安,晋相,世家大族,贤才众多,皆居巷中,冠盖簪缨,为六朝(吴、东晋、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)巨室。至唐时,则皆衰落不知其处。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。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,横跨秦淮河。
(7)茶诗网:古今中外茶诗茶词交流平台。
(8)堂前:正房前面。正厅。
《乌衣巷》赏析
《乌衣巷》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。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,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,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,因此得名。
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,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在“乌衣营”安了家,就把这里改名为“乌衣巷”。这里曾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,门庭若市,人山人海。
此后,王家和谢家逐渐发展壮大,贤才辈出。这两个家族的成员要么做了大官,要么就是大学问家,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“王羲之”和大文豪“谢灵运”就是这两家的后代。
但是,繁华易逝,到了隋朝,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,王、谢两家不仅逐渐衰败,乌衣巷也被战争所破坏,昔日的繁华街巷变为了一片废墟。诗人用一抹斜晖,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、惨淡的氛围之中。
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刘禹锡从对乌衣巷的感慨中回到了现实,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。“旧时”两个字,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,燕子秋天飞去,春天回来,见证了乌衣巷的衰败和时事的变迁。
乌衣巷 刘禹锡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怀古,怀古就是利用古时的人和事来暗示或讽刺现状。他用朱雀桥、乌衣巷,王谢之家的古今对比,表现盛衰无常,贵贱也无常。正因为无常,所以不要对眼前的得失斤斤计较,对世事要有通达的看法。
《乌衣巷》创作背景
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由和州(今安徽省和县)刺史任上返回洛阳,途径金陵(今江苏省南京市),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,总名《金陵五题》,其中第二首即《乌衣巷》。
《乌衣巷》作者刘禹锡简介
刘禹锡(772年—842年),字梦得,河南洛阳人,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。唐朝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刘禹锡的诗词代表作有《望洞庭》《浪淘沙》《秋词》《竹枝词》《陋室铭》《金陵五题·石头城》《西塞山怀古》《西塞山怀古》等。